光源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过较劲,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30多年的发展史中。昔日一统江湖,今朝却免不了遭到历史的遗弃。或许人类无法在谁是最好的光源问题上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在追求最好的光源的道路上却从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美国的大街小巷人们奔走相告,1879年。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佳内特号考察船动身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让所有人记住了爱迪生的名字。不过,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正是这只灯泡。此前就有一群发明家曾经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并成功发明了电灯泡。1801年,英国一名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1810年亦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不过亨利·戈培尔并没有及时申请设计专利。
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气,1874年。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没有足够财力继续进行这项发明,于是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白炽灯一直占据光源界的统治地位。但随着荧光灯、卤素灯、LED等新光源的呈现,尔后一百多年间。白炽灯的弊端流露无遗。2007年,澳大利亚率先提出淘汰白炽灯,其他欧美国家,日本及中国也相继跟进,一代光源霸主白炽灯最终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荧光灯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激进型荧光灯即指低压汞灯。1906年研制成汞蒸气压约为0.1MPa高压汞灯;40年代高压汞灯进入实用阶段;50年代后采用了适合高压汞灯所发射的以 365nm长波紫外线为主并补充红色光谱的荧光粉;1965年采用稀土荧光粉,大幅度提高了显色性和发光效率。
U型节能灯、螺旋节能灯、莲花灯、T8T5灯管相继面市。节能灯在80年代进入中国,节能灯(稀土三基色紧凑型荧光灯)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随后。最早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推广,但是由于早期利息比较高,推广难度比较大,这让广东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国为了加快淘汰白炽灯,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推广节能灯,20082010年三年期间共补贴推广了3.6亿只节能灯。国的节能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一种高光效、短命命、高显色性并具有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光源。不过在上世纪初,无极灯属于第四代照明产品。无极灯就已经出现。
美国科学家PCHewitt申请了感应无极灯原理的专利,1907年。汤普森(JJThomson泰斯勤(Tesia等人则发明了高频无极灯。近百年来,国内外不少公司和科研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的经理来研究无极灯。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无极灯产品才大规模投入到市场。
日本松下公司首先推出了Everbright无极荧光灯并投入日本市场,1991年。飞利浦公司的QL无极荧光灯也投入市场;1994年,GE公司推出了GENURA 无极荧光灯。随后,欧司朗公司推出了ENDURA 无极荧光灯;截止去年,国已经拥有200多家无极灯生产厂家,形成年产值达数亿元的市场空间。目前,全世界90%的无极灯生产都在中国。
金属卤化物灯是高压汞灯基础上添加各种金属卤化物制成的第三代光源。金卤灯是汞和稀有金属的卤化物混合蒸气中发生电弧放电发光的放电灯。
施泰因梅茨发现,1911年。汞放电灯中加进各种金属碘化物时,放电电弧中就会发生这些金属的光谱。但是当时的放电管温度受玻璃软化点的限制,其光谱强度微弱。1953年,制成放电中采用碘化钍、不需要电极的微波激发石英发光灯,发生亮白色的钍发射谱线。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改进高压汞灯的光色,进行了汞电弧管内充入各种金属及金属卤化物的试验;1961年,第一支金属卤化物灯问世,灯内的发光物质不再是汞,而是金属卤化物(钠、铊、铟的碘化物)
虽然它起步晚,陶瓷金卤灯是金卤灯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但其高超性能如高光效、高显色和短命命已为人们所认同。近年来,陶瓷金卤灯在欧美已逐步普及,国的应用也开始扩大。
改变了白炽灯钨丝发光与节能灯三基色粉发光的原理,LED发光二极管)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半导体。而采用电场发光。
HenriJosephRound第一次在一块碳化硅里观察到电致发光现象;上世纪20年代晚期,早在1907年。BernhardGudden和RobertWichard德国使用从锌硫化物与铜中提炼出的黄磷发光,但二者因发出的黄光太暗而中止。
英国科学家在电致发光的实验中使用半导体砷化镓发明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LED并于60年代面世;60年代末,上世纪50年代。砷化镓基体上使用磷化物发明了第一个可见的红光LED70年代中期,磷化镓被作为发光光源,随后就研发出灰白绿光。
第一代高亮度的LED诞生,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是红色,接着是黄色,最后为绿色;90年代早期,采用铟铝磷化镓生产出了桔红、橙、黄和绿光的LED第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蓝光LED也出现在90年代早期。
80年代形成产业,中国LED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具规模。早期主要以封装为主,芯片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台湾,90年代初开始有了中国芯片生产厂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